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均衡全面发展,有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我国的生态文明经济具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经济发达地区以资金投入为基础实现“经济生态化”的“生态现代化”模式,另一种则是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优厚地区通过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以实现“生态经济化”的“绿色发展”模式。西藏在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较为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努力培育生态文明经济,先以资金投入来推动自然保育、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再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具体的资源条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形成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
一、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生态现代化”措施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简而言之,生态现代化理论承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强调人类社会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强化市场优先地位、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等具体措施来避免生态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在我国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是通过强大的财政与金融投入来驱动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清洁能源的开采与使用,从而努力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形成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模式。质言之,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概括为“资金支持→科技应用、产业优化与清洁能源使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防治成效”这样的“经济生态化”传导机制。
与上述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藏本地的财政收入与金融规模有限,但是依靠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多年来西藏不断加大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了“生态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来发展生态文明经济。为此,可以从“资金支持”“科技应用、产业优化与清洁能源使用”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防治成效”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生态现代化”措施。
首先,在资金支持方面,在中央的关怀与支持之下,西藏得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运用财政手段来推动“生态现代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西藏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条件制约,地区生产总值体量有限,本地财政收入较为拮据,社会融资规模也较小;另一方面,西藏是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国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医疗事业都需要大量财政开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西藏的繁荣稳定,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投资、减税降费等各种方式增加西藏的财政收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后,中央便开始对西藏进行财政支援,实施了提高地区预算费用、设置补助专款、减免税收、提供无息贷款等政策措施;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在西藏实行了“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税收返还”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藏和四省藏区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全国各省市也在支援西藏的过程中为西藏带来了很多资金,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对口援藏”,“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和全国各省市为西藏提供的资金支持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明确被用来治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实问题的,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生态现代化”措施。
其次,在科技应用、产业优化与清洁能源使用方面,在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资金支持基础上,西藏积极引进生态环境保护所需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装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而开展了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措施落到实处。举例来说,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装备的引进方面,西藏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的综合利用技术,在能源工业领域则要求新建的燃煤锅炉必须配套建设脱硫除尘设备。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面,西藏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建设了日喀则高新雪莲水泥有限公司、藏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环保高效的水泥生产线,同时关停了西藏高争集团昌都水泥有限公司原有的落后生产线。在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方面,西藏推进实施“煤改电”工程,不断扩大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拉萨市已经在公共交通领域广泛使用了新能源公交车。而在污染防治措施方面,西藏通过购置城镇环卫设备来控制空气污染,通过实施加油站地下油罐双层更新改造工程来防治石油泄漏可能带来的地下水污染,通过倡导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现代农用机械来防治土壤污染,通过引进厌氧消化技术来处理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如此等等。
最后,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防治成效方面,经过多年努力,西藏的“生态现代化”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应对了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具体来说,在第一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西藏通过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灌溉用水质量管理、进行农膜塑料回收利用等措施,保持着土壤质量的整体良好状态。在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西藏采取了完善环境质量监测设施、淘汰落后产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了单位GDP增长造成的大气污染程度,控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固体废弃物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在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西藏在主要城区餐饮服务场所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建立了专门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并且在拉萨市对公交车、出租车、中巴车进行改装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切实减少了第三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污染问题。总而言之,西藏的“生态现代化”措施有利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促进了西藏的“经济生态化”,推动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
二、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绿色发展”措施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重要文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且明确指出“绿色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在我国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江西、贵州、云南等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优厚地区就是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低碳工业以及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绿色经济,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转化,形成了生态文明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质言之,我们可以将生态文明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概括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效”这样的“生态经济化”传导机制。
与上述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优厚地区相比,西藏绝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所能承受的开发强度确实有限,但是党和政府克服种种困难,大力推进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西藏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逐渐推动发展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工业以及生态休闲旅游业,尝试通过“绿色发展”的各项措施来发展生态文明经济。为此,可以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效”这三个方面来考察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绿色发展”措施。
首先,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方面,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自然保育、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明显成效,可以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追求实现“绿色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西藏绝大部分地区都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特别是在高原高寒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另一方面,西藏的自然灾害也较为多发,地震、滑坡、泥石流、雪灾、洪水、干旱等灾害都比较常见,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制约着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迎难而上:在自然保育方面,西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草地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污染防治方面,如前所述,西藏通过“生态现代化”措施积极防治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而在生态修复方面,西藏大力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和土地荒漠化治理,积极进行采矿区、沙漠区、基础设施工程区等不同地区类型的生态恢复。总而言之,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努力增强了西藏各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中的“绿色发展”措施得以落实提供了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支撑。
其次,在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党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结合西藏的草原、森林、能源、旅游等丰富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措施来发展生态文明经济。举例来说,在第一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农牧民利用西藏的草原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来发展特色农牧业,譬如通过蓄养牦牛、藏系绵羊、藏猪等牲畜来发展有机畜牧业,通过种植青稞、油菜、松茸等农产品来发展有机种植业,通过培育毛果婆婆纳、甘青青兰、藏木香等藏药植物来发展药材种植业,如此等等。在第二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业企业利用西藏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丰富的能源资源来发展能源工业,譬如中国华电集团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有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苏洼龙水电站,又如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实施了阿里地区光电工程、“送电到乡”工程、“金太阳”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来开发利用太阳能。而在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西藏凭借着自身壮美的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譬如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建设了珠穆朗玛国家公园、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纳木错国家公园等一系列风景名胜区,企业推出了众多的旅游观光服务产品,社会公众也广泛参与特色旅游乡镇、旅游示范村建设和旅游定点接待户培育的具体工作之中。
最后,在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效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可以说西藏的“绿色发展”措施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说,“绿色发展”措施促进了西藏农业、林业、畜牧业、采矿业、能源工业、旅游业等很多细分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这些行业的经济链条不断延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增加了西藏的社会就业岗位,增加了西藏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例如,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西藏的特色食品加工业、藏药和高原生物特色保健品制造业、健康产业、绿色矿产资源加工业、物流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都逐渐发展起来;再如,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西藏组建了公益林专业管护队伍,仅此一项就直接提供了专业管护员就业岗位一千多个;又如,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使得“生态扶贫”成为西藏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西藏的“绿色发展”措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促进了西藏的“生态经济化”,推动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
三、西藏“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生成逻辑
在西藏的生态文明经济中既存在着“生态现代化”措施又存在着“绿色发展”措施,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形成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为了厘清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生成逻辑,需要论述这种模式形成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动力,亦即回答如下三个问题:其一,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形成“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其二,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为何有可能将“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融合起来?其三,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关于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形成“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西藏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有限,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制约使得西藏在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过程中无法采取单一的“绿色发展”模式或者单一的“生态现代化”模式。具体来说,一方面,生态文明经济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在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十分优厚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来推进经济建设,但是西藏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有限,只有在利用“生态现代化”措施有效防治了经济建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追求实现“绿色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是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以资金投入为基础来治理经济建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但是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在通过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资金支持而采取了“生态现代化”措施、有效防治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之后,西藏仍旧需要大力推进经济建设、追求实现“绿色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融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处理好西藏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形成正是西藏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问题的必然结果。
其次,关于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为何有可能将“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融合起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二者传导机制的分析加以说明。如前所述,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模式的传导机制可以被概括为“资金支持→科技应用、产业优化与清洁能源使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防治成效”,而生态文明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传导机制则可以被概括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效”。很明显,“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融合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现代化”模式最终所追求实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防治成效”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正是“绿色发展”模式的基础。具体来说,西藏一方面将财政资金用于推行“生态现代化”措施,从而有效防治了经济社会建设所引发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将财政资金用于自然保育和生态修复,而正是自然保育、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三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提升了西藏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而为西藏追求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支撑。由此,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便能够将“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融合起来了。
最后,关于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怎样形成的问题,如前所述,党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是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参与主体,正是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构成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动力机制,塑造形成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具体来说,党和政府大力支持西藏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惦念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7月他在西藏进行考察时就强调西藏“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央和全国各省市一直为西藏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其他各项援助措施,在此基础上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推行了“生态现代化”措施和“绿色发展”措施,并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组织保障、进行社会动员等各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了西藏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企业遵守党和政府关于西藏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一方面采取“生态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来防治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尝试利用西藏的丰富资源来追求实现“绿色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社会公众则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社会政治动员,与企业一样遵守党和政府制定出台的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通过就业于企业、经营个体经济、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等多种方式广泛参与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形成,就是在西藏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有限、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的条件制约之下,党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模式与“绿色发展”模式融合起来以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必然结果。所以,结合“生态现代化”模式的“经济生态化”传导机制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生态经济化”传导机制,可以将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传导机制概括为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有限并且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党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致力于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资金支持→科技应用、产业优化、清洁能源使用以及自然保育、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保持与提升→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的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效。
余论
西藏探索形成了生态文明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在此过程中,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经济也获得了一定发展。未来,西藏需要结合“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传导机制,在财政资金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经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生态现代化”措施与“绿色发展”措施协同推进等多个方面不断探索优化“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实践路径,从而促进西藏生态文明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西藏对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
match 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方面,与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更高、生态系统更为脆弱,西藏运用“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努力解决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类型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而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其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处于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的各省区市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与西藏一样,我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省区也都面临着经济社会建设尚不发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为有限的现实情况,都可以参考借鉴西藏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现代化–绿色发展”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来
源:《青海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作者:鞠传国,7003全讯白菜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