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穆玉洁: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话语特质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2-09-30浏览次数:26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主权、依靠人民进行建设、以人民满意为工作评价标准的高度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形成了关于人民至上的系统思想理论。理解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不仅要理解人民至上话语的生成逻辑和理论蕴涵,也要深入剖析人民至上话语的内在特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人民至上所蕴含的价值理想、价值导向及价值归属,为新征程中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指引。


  一、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产生的时空语境

  话语是立场、理念、情感、意志的综合表达,是基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社会环境,针对客观现实情况而阐发的,它带有鲜明的时空烙印。话语特质是话语表达者在通过话语反映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情感意志过程中所呈现的方式风格和基本特征。对于话语进行研究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它主要是透过话语来研究和感受话语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体现的历史境遇、社会理想和制度特质。”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产生于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空背景、时代课题、现实境况,是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及其特质形成的时代与现实基础。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赓续和创新。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了政党的阶级性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根本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因人民而生并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目标,其党性与人民性始终具有一致性。1945年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毛泽东时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时期的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再到江泽民时期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胡锦涛时期的以人为本、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人民观的传承与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赓续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话语体系,并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关于人民至上的新的话语论述,推动了我们党人民观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人民至上的话语表达,既体现为对人民观的百年传承,又体现为立足现实国情的话语创新,使人民至上话语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具有时代特色。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产生于“两个大局”的时空背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执政能力的问题,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深刻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剖析时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新征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性。“两个大局”是我们党在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我们党关于人民事业建设、社会发展规划等战略安排和话语论述的时空背景,具有立足根本、着眼未来、明确方向、统筹全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人民至上是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一根红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努力的美好期待。它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夙愿,并集中体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人民在追求梦想中共建美好生活,在拼搏奋斗中彰显自身价值。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呈现的是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有机统一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人民至上的话语论述丰富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基本世情,突出表现在新时代以来国际关系、国际力量、国际格局的崭新变化。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以“两个阶段”战略谋划为引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科技力量的战略支撑,谋求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中国人民的发展谋求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与世界人民幸福提供中国方案。“两个大局”密切联系、相互交织,是新时代人民话语形塑的生动场域。


  二、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蕴含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价值理想

  价值理想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习近平人民至上的话语论述,不仅为中国发展指明了价值方向、为解决全人类发展问题呈现了话语范本,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这一话语表达蕴含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价值理想。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民共同利益的至上性与统一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奋斗的目标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这就是要建立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新时代以来,人的全面发展由理论探讨转向为国家战略与现实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目标。同时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总纲中,也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越发展,创造财富的方式就越依赖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全面发展创造的财富又通过知识产权、专利、品牌、价值观等社会资本形式积累下来,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保障人民利益的,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催生社会经济的稳健增长。要保障人民的共同利益,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谋求更大福祉,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蕴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至上性、人民共同利益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话语特质。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义基础。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扬不畏艰辛、顽强奋斗的精神所建设的伟大事业。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色和道义基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人民的创造性、主动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经验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奥秘与宝贵财富。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共同事业,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义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航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独具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思想理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价值指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对具有虚伪性的西方普世价值的有力驳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各国人民破解全球发展共同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价值航向。习近平人民至上的话语表达契合了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既明晰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又为如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指明人类文明发展价值航向的话语特质。


  三、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蕴含着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

  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也是党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价值原则。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体现在新时代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执政担当这一科学理论问题,厘清其蕴含的执政逻辑,能够深刻理解人民在党执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揭示了为了人民的执政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这一话语表达简洁明了,既指出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使命和目的,也揭示了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政为民,首先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执政为民也是百年党史中党带领人民打江山、建江山、守江山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踏步迈入了新时代,依靠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回应人民发展诉求,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的磅礴伟力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清晰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心和使命,其话语特质蕴含着党执政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方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创新。首先,提出并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这就是要求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过程在内的民主环节不能有所缺失,追求和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使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其次,健全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有机一体的制度体系,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人民民主是真实的、不断发展完善的民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人民民主并不是搞华丽的表面工作,而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蕴含了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品格,其话语特质揭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方式与执政逻辑。它通过具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要求,明晰了如何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方法论。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揭示了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担当。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成果的受益主体和评判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在稳步前进中实现一个又一个发展新突破。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促进高质量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医保下调,更多罕见病纳入医疗保险,民生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坚决打赢抗击新冠肺炎持久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擎画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稳步前进与宏伟蓝图相结合,是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执政担当的鲜明体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奋斗”的话语表达,彰显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执政过程中的至上性。


  四、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蕴含着民生幸福的价值归属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着眼于民生发展目标和民生领域的重点问题,将“民生为本”作为价值准则,将“人民美好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将“人民获得感”作为民生发展的重要考量,其话语特质蕴含着实现民生幸福的价值归属。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彰显了民生为本的价值准则。民生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繁荣兴盛以及人民幸福安稳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社会探索推进人民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等科学理念,将民生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根本问题,其人民至上的话语特质体现在以民生为本的价值准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改变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的状况,我国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一度也出现了过度注重GDP总量、人均GDP指标,从而导致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等差距过大的问题,人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同时,人民的精神文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系列朴实且科学的表述指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不能要带血的生产总值。”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民生问题不止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问题,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真正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解这一话语特质,有助于帮助我们从全面、长远和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指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民的迫切需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人民要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的重大现实课题作了完整且清晰的回答。这就在于,要以人民美好生活为指引,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共识与合力。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人民需求日益多样化,表现为教育优质、工作稳定、收入提升、医疗健全、环境宜居、文化多样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需求的有机统一。针对人民日益丰富的需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以普惠性、可及性、兜底性原则推进民生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等理念与实践路径,持续丰富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实践蕴含和话语论述。基于此,要在关系人民美好生活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下真功夫和苦功夫,找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破解人民美好生活建设中的核心难题,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深化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意涵。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党百年来,党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之后,逐步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更为关键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变化和人民需求变化的基础上,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共享发展,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以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让人民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明确了当前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与发展重心,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人民至上话语,体现了鲜明的为民、亲民、爱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始终牵挂最广大人民群众。从青年时期作为知青扎根基层的七年历练,到就任县委书记、省委书记等,再到担任总书记,职务在变化,行动在深化,但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始终没有改变。习近平人民至上的理论建构与话语表达,以为人民谋得幸福为初心,以人民至上为思想引领,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为精神力量,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行动指南,是集思想、精神与行动为一体的话语体系,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亲民和爱民情怀。


作者:7003全讯白菜网讲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穆玉洁,7003全讯白菜网硕士研究生

来源:《唯实》202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