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一十六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06-11浏览次数:649

64日上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F311教室开展7003全讯白菜网第一百一十六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成剑琦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中国哲学简史》。

  1.本书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首先,成剑琦同学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国哲学简史》有着独特的创作背景。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度处于落后、挨打局面,反映在文化领域则表现为思想文化的保守、落后。国内的学术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激进派,如陈独秀、鲁迅等,还是自由主义者,如胡适等,都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甚至保守派,也不反对进化论。此外,在《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前,虽然西方关于中国哲学的各种著作为数不少,但通常不是太专业,就是太通俗,因而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知识知之甚少。冯友兰先生有见于此,致力于重构国内对中国哲学的自信,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方文化,以及向西方哲学界介绍、传播中国哲学知识,提高中国哲学地位。

  2.内容简介

其次,成剑琦同学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概括。

《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这是基于中西方哲学的气质、传统的不同来展开。该书最开始是为西方读者而写,因而有必要介绍中国哲学的精神及其产生的地理、经济背景。

第一章、第二章是对中国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的高度概括与阐明。第三章是冯友兰正式撰述简史的开始,冯友兰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景象。其后,又依据各学派的发展,向读者阐述各学派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以宏观的视野、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正如冯友兰在作者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从第四章开始,冯先生具体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各派的思想学说。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具有哲学思想的学派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各派别之哲学观点或对立或兼容,正是在这种“张力关系的作用下,各派别或融合更新或退隐衰微。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最后一章中,冯先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只是顺着自己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对于自己没有多少意义; 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后果有利于他人,动机则是利己; 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为社会的利益做事,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拥有最高的觉解。这四种境界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的,而决定境界不同的就是由于觉解的程度不同。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这便赋予了平常的事情不同的意义。中国哲学的任务便是不断提升人的觉解,使其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3.主题思想

最后,成剑琦同学着重强调了《中国哲学简史》的主题思想。

冯友兰认为“近代中国哲学正在创造之中,将史的线索截止在宋明理学、心学时期,以王守仁哲学思想的讲述而告终。只是在讲到西方哲学传入这一专题时才粗粗地提到康有为和严复,这主要与冯友兰的哲学认识有关。冯友兰对中西文化差异原因的探索经历了:地理区域、历史时代、社会类型三个完全不同的认识阶段。

在历史时代差别的认识阶段上,冯友兰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中古和近代的差别。在具体讨论某一哲学家和某一哲学流派时,冯友兰通常采用的是讲述问题的方式。冯友兰既能从中国智慧的角度把握以探索人生价值、宇宙生命意义为其追求的哲学价值重心,又能从西方智慧的角度阐释中国哲学的思维妙法,尤其能指出中国哲学思维非逻辑比逻辑更为深刻的道理

冯友兰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家的思想是其政治理想的阐明、构建。因而,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采用了史论结合的方式,在诠释各家哲学的同时,也将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哲学家所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使读者更易产生同情的理解。同时,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机械地增加知识、提高控制自然的能力,而是向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过程。

除此之外,冯友兰为读者澄清了许多常见的理解上的误区,并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比如对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的阐明:“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就是普通寻常。就情感说,中庸是指情感未发生时,心的活动恰到好处,情感发生后,无所乖戾,呈的状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人的感情和欲望,当人的欲望和感情表达得合乎分寸,他的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这种中庸思想的核心也就是物极必反,要把握住个度,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会使它朝着另一端发展,最终会使我们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冯友兰在书中通过对常见误解的澄清,使读者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4.交流讨论

罗民杰: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是“不可说”和“潜默”的?

成剑琦:中国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它源于感性却最终超越理性,它使我们对自身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反思和观照并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哲学的目的是要使人成为圣人,使人与天地之间的隔阂消弭。古希腊哲学流派的斯多葛学派提出以智慧寻求幸福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人内心中的宁静。这两种哲学观点是对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哲学之所以存在、发展的原因的明晰阐明:中国哲学是“不可说”和“潜默”的,如同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中国哲学的内容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郭锐:在本书中,冯先生是如何阐述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前景?

成剑琦: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立足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冯先生有感于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落后状况而发出“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呼声。中国所以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仍处于中世纪的落后状态中,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有一条路,即实现现代化那么,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国哲学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适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是自五四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适不适应现代生活这一时代话题讨论的继续所不同的只是冯先生企图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给予回答。冯先生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通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这即是说,在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中,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经济条件所具有的价值, 这个价值随着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的丧失而失去其真理性, 即成为过时的东西。 而另一部分则具有社会一般的普遍性。它是不相对的,具有长远的价值。

供稿:许淑玉;指导老师:陈良斌;审核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