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零七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1-04-07浏览次数:355

首先,蒋雯晔同学对《现代世界体系》的作者沃勒斯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从沃勒斯特本人的经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背景。沃勒斯坦青年时代,曾有一段使他终身难忘的非洲经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第一次去非洲是在殖民化时代 。我目睹非殖民化过程及其后一连串主权国家的独立。作为一个白人, 我当时受到长期生活在非洲具有浓厚殖民主义思想的欧洲人的猛烈攻击。作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者, 我曾与非洲解放运动年轻的勇士们同仇敌忾, 共享欢乐”。对非洲的研究使他感到,殖民地时期和“非殖民化”以后的非洲,都不能孤立地认识,只能置于一定的世界体系之内,作为那个体系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显然,这样的经历和研究,成了他从事“世界体系”研究的缘起。

《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该书讨论了现代化前的公开的、残酷的统治(比如通过死刑或酷刑)渐渐转变为隐藏的、心理的统治,以及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该书对北美的生活方式、傲慢、语言和社会实践天生的不可避免性的固有看法提出了挑战。

其次,蒋雯晔同学分四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以 “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蒋雯晔同学介绍,60年代的发展理论将“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沃勒斯坦认为这一单位本身具有局限性,正确的分析单位应该是“世界体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是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的重要理论依据,他以资本主义整体为研究对象,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理解为越来越按商品生产的需要组织起来,在他看来,离开了扩张,资本主义就无法存在下去。这构成沃勒斯坦提出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的重要理论依据 。

第二,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蒋雯晔同学介绍,沃勒斯坦受马克思的启发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的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他批判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理论,运用有机体的比喻指出,“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这种“历史体系是有生命的;它诞生或产生,它生活或行进,它死亡或瓦解。”基于此,在研究现代化时,不仅要研究其起点,还要研究其终点;不仅要研究现代世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还要研究它走向终结的“自然”过程。  

沃勒斯坦研究了现代世界体系的整个发展历程,指出现代世界体系早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已经在欧洲出现,以资本主义贸易体系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然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存在了四五百年后,仍没有实现自由的市场、自由的劳动、无偿使用土地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历史体系具有所有其他历史体系的特点,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充满了矛盾也充满了过程,它已经陷入了体系危机,正处于向新的秩序转换的混乱时期。这种新的秩序只能是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只有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包括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

第三,蒋雯晔同学介绍了沃勒斯特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个不平等的体系的观点。一方面,三层结构表明了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沃勒斯坦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最初形成时期开始,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社会劳动分工,将广泛分布的生产过程组织到具有相当环节的商品链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心、边缘、半边缘的三层结构。这种三层结构本身说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另一方面,不仅这一结构本身不平等,而且这一结构强化了不平等。中心区域的国家通过把持和控制作为商品链中重要环节的生产过程,确保了一种不平等的交换机制,不断进行着中心——边缘劳动分工的再生产,保证了边缘国家和地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直接生产者那里向中心国家和地区转移与集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身演变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种机制的作用。这一差别还表现在国家机器的力量上,中心国家利用国家机器增强的力量争夺市场,控制垄断优势;边缘地区的国家机器则对内缺乏中央集权的内聚力,对外缺乏与强大的中心国家抗衡的政治经济实力。由此,差距不断拉大,边缘地区国家实力不断削弱, 导致差距不断拉大。显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趋向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扩大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中心化和边缘化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体系。   

第四,蒋雯晔同学介绍了沃勒斯特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个动态体系的观点。首先,现代世界体系的边界范围不断扩大,是一个不断“融入”和“边缘化”的过程。沃勒斯坦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被不断“边缘化”,不断“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其“边缘地区”的一部分,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商品链”的一个环节。在1617世纪,现代世界体系还只是“欧洲的世界经济体”,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在西北欧,半边缘区也主要在欧洲,边缘区虽已扩及美洲等地,但亚洲和俄国都还处于其边界之外。然而,产业革命后,现代世界体系逐渐扩及到全球,成为真正的现代“世界”经济体系。其次,现代世界体系内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正向变化,即某些边缘地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地区,某些半边缘地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地区,如17世纪某些半边缘地区——瑞典、勃兰登堡—普鲁士及英属北美的新英格兰、大西洋中部的殖民地的地位有所提高;也有逆向变化,即某些中心地区国家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可能不断扩大和转移,某些半边缘地区国家的地位也可能下降。因为在中心区各强国中,往往会出现短时间内同时在生产、销售和金融三个方面优于所有其他中心强国的霸权国家。霸权国家优势的取得是依次递进的,即它们在生产领域的优势(更高的生产效率)带来了它们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销售优势,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销售优势(商业优势)又带来了它们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压倒优势,使它们能够对银行和投资等金融部门进行控制。再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有一个发生、发展及向新秩序体系转换的过程。沃勒斯坦认为,尽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在500年的历程中一次次地度过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世界体系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因为有两种基本矛盾内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作过程之中。第一种矛盾是短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与长期内剩余价值的持续生产之间的矛盾:既要在短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就要从大多数人的即时消费中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又要在长期保持剩余价值的持续生产,就要保证大众需求,保证大众需求就只能对所获取的剩余价值进行重新分配,这两种需求构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断陷入危机。第二种矛盾是由毛泽东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革命的过程,这两种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不仅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向新秩序转换的过程。在沃勒斯坦看来,现代世界体系已经进入了“混乱的告终”时期,必将被一种更高的世界体系所取代,即被一种能保持高生产率,并能改变分配制度的世界体系所取代。

在提问环节,宣凡同学提问:“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当代借鉴价值?”

蒋雯晔同学回答道:“世界体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尤其是将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从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社会发展问题,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意义,更为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方向性分析。”

李鑫同学提问:“沃勒斯特的世界体系理论的理论渊源是什么?”

蒋雯晔同学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附理论和法国年鉴学派方法论。”

供稿:成剑琦;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