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一百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12-08浏览次数:454

122日下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410教室开展7003全讯白菜网第100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杨春晓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消费社会》。

首先,杨春晓同学介绍了《消费社会》的写作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逐渐步入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生产和消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不是促进生产满足消费,而是推进消费才能进行生产。生产和消费这种地位的逆转,直接引起了经济生活运行机制的变化:必须竭尽全力引诱人们的消费欲望,促进消费行为。在物品丰盛的后工业社会,商人必须绞尽脑汁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把剩余的商品卖出去。于是,被工业社会用商品普遍性淹没了的商品差异性就得到了重新发掘。同时,肯定差异性,追求差异性,炫耀差异性,这种消费观念也成为了适应后工业消费社会需求的新意识形态。

其次,杨春晓同学从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社会的逻辑、鲍德里亚对符号消费消费社会的批判以及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消费社会的概念。消费社会是一种文化消费,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符号价值才是消费社会里的终极价值。消费社会又是一个广告社会,因为广告让产品形成了边缘化差异,使消费者形成自恋情节,它通过独立的符号结构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成为一种新的图腾形式,令消费者顶礼膜拜。

第二部分:消费社会的逻辑。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中有两个转变:过去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竞争甚至冲突,人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他人。而由于现在物品惊人的丰盛,人与人之间争夺物质生活资料的矛盾已经让位于物怎样才能被消费的矛盾。消费社会中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消费对象也发生了改变。由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变为消费物品的形象价值即由功能消费,变为了符号消费。

第三部分:鲍德里亚对符号消费消费社会的批判。尽管鲍德里亚认为物品丰盛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但他并没有认为这个丰盛的社会就是平等公正的,相反他明确地指责丰盛社会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贫穷与疾病、过剩与浪费。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并非人人都有超越商品使用价值去消费符号的需求和能力,只有那些占据了足够的财富、被商品包围起来甚至大量物品已经成为多余的富人,才有条件去消费符号价值。因此,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反而会不可逆转地趋向扩大。并且,地位不平等必然引起资源竞争和权力争夺,必然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冲突。

第四部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杨春晓同学指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既有其较为深刻的一面,又有其相当薄弱的一面。其深刻的一面表现为:鲍德里亚使批判的主题重要地出现在消费主义时代的背景中,并试图通过探究其广泛的和多层次的异化结构来揭示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就其薄弱的方面而言,鲍德里亚所提出的反抗方式除了城市中的涂鸦外,便没有其他具体的革命策略和实践方针。他唯一能够推荐的实践方式就是全盘拒绝、全盘否定以及其他一些激进的乌托邦幻想。自身理论上的悖论,注定鲍得里亚所认定的具有意义的符号也将失去意义。

最后,杨春晓同学展示完毕后,同学们针对本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交流讨论。

吴江燕提出: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社会有那些基本特征?

对此,杨春晓同学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回答:其一,从消费社会本源而言,消费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为目的,以社会资源财富的疯狂争夺和由此带来的极大浪费为动力。其二,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化,超前消费和一掷千金成为消费社会时代精神的表征,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其三,消费社会最终制造了虚假平等、民主和幸福的虚幻泡沫,阻碍了人们对精神生态的持守。消费社会中人纷纷抛弃了独立思考、把持的原则而加入到物质消费大潮中。

马梦煜同学提问:鲍德里亚所提出的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什么?

春晓同学回答:符号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消费。人所消费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商品上铭刻的符号其代表的文化意义。人对于物质的向往,不再仅仅是人们对物和商品的纯粹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用符号价值进行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社会阶层则通过符号消费象征性来区分,人自己身份的认同最终是通过符号价值来认可。

任文雅同学提问:如何理解在消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商品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

杨春晓同学回答: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逻辑影响着人的逻辑,人置身其中,渐渐地习惯用打量商品的眼光来看待他人,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商品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个生活逻辑酝酿出深入骨髓的利己主义。人们追求的意义被局限在利己的意义,人们很难再去想象不一样的生活逻辑,再去理解利他的精神。而身处消费社会的逻辑里,一个人最大利己化的渠道就是把自己符号化,把自己变成消费的一部分,但根本上这是消费的意义,已不再是人本身的意义。

吴晨露同学提问:马上要双十二了,年轻人应如何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杨春晓同学回答:虽然我们无法摆脱消费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对于刚刚进入社会,无多少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根本无力抵抗消费主义侵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消费主义当成了文化。但是生活在消费型社会,我们理应对这个商业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那些光鲜亮丽的品牌故事和形象背后,不过是消费社会下,利用人类大脑弱点,进行的商业活动而已。我们应该反思物质和消费的意义,学会在消费社会的生存之道,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供稿:张炳鑫、高雅雯;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