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410教室开展7003全讯白菜网第97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分享者是吴晨露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文化与社会》。
首先,吴晨露同学对《文化与社会》的作者雷蒙·威廉斯的一生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从社会背景、思想理论、生活背景三个方面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由。从社会背景上看,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这为威廉斯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渊源。从思想形成的理论源泉看,雷蒙·威廉斯主要受到英国的文学批评传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等理论的影响。从生活背景看,丰富的社区生活经验以及所从事的非学院式的成人教育,为威廉斯日后文化理论探索和研究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其次,吴晨露同学着重从民主、阶级、工业、艺术、文化这五个词分析了《文化与社会》的主要内容。她将五个词的含义演变逐一梳理,分析了威廉斯对这些词的认识过程。
在阐述民主这个词的过程中,吴晨露同学选取伯克、科贝特等几位人物,通过他们对民主批判的不同角度,引出威廉斯本人的观点。
在阐述阶级的含义时,吴晨露同学指出威廉斯认为“阶级”这个词的意义有个转变的过程。“阶级”一词新用法的历史,并不是指英国才有社会等级的划分,而是可以清楚地指出这些社会等级划分性质上的变化,也记录了人们对这些等级划分的态度的改变。这里选其科贝特对此给出的批判。科贝特目睹英国新社会的阶级正在出现,同时也看到了新阶级之间的冲突。所以他认为英国的新阶级制度为“不自然”。
在阐述工业的含义时,吴晨露同学还分析了工业革命,指出“工业革命这个短语首先是法国作家在19世纪20年代使用,后来英国作家在同一世纪里也逐渐采用。英国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其带给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的冲击都是全新的,不同的人都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应。欧文、浪漫主义派、劳伦斯等人对工业的发展给予批判的态度,贝洛克认为社会困境不是工业的产物。
对于艺术,吴晨露同学解释了艺术、艺术家等词的含义演变,梳理了罗斯金、莫里斯、王尔德、休姆、理查兹这几个人对“艺术”的不同认识,最后阐明威廉斯是从中批判和吸收了他们的观点,丰富了“艺术”一词的含义。
对于文化一词,吴晨露同学概括了《文化与社会》导论中“文化”一词的演变过程。她还指出威廉斯指出对文化观念的探讨没有离开有关民主、阶级、工业、艺术这几个词。此外,吴晨露同学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威廉斯提出的“共同文化”概念,第一方面,共同文化要求大多数人共同拥有、创建和享有的信仰、文本和实践活动;第二方面,共同文化是训练有素地参与性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价值观:第三方面,共同文化的建构过程体现自由、奉献、普遍参与的特征;第四方面,共同文化可以指某一-特定地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民族的共同文化,区别于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主要强调单一的区域性或团体性,以及有文化传统的强制性共享,文化专制,阻碍任何自由选择的特点,多采取严格的监督和审查制度,把共同体建成一种封闭似的堡垒。
最后是提问环节,高雅雯同学提出:“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吴晨露同学回答:“首先, 在对待文化传统问题上, 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中。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清晰地探讨了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文化发展轨迹, 其中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承继性成为他“共同文化”思想的基础。对此,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延续民族文化传统, 必须将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连接起来, 形成民族文化血脉, 并开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
其次, 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创造我国社会主义“共同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而言, 威廉斯“共同文化”的特征与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内质上是相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共同文化”建设中, 集体主义、团结、有机、和谐等, 必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内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 在多样文化格局中, 必须坚持立足于在不同文化契合中, 发展社会主义“共同文化”。“共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平等的文化对话、文化选择方式进行, 而不是靠政治权利的强制。”
董坤同学提问:“伯克批判法国革命(新民主)没有人身财产安全和言论自由的保护,卡莱尔也认为法国革命是一场浩劫、激发了人性的恶。这与我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歌颂截然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完全不同的评价?”
吴晨露同学回答:“伯克、卡莱尔看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破坏性,对它的建设性表现强烈的不满。我们传统的评价,也在于法国大革命的破坏性,但我们认为这种破坏性本身就是革命,就是历史进步。”
供稿:任文雅;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