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九十五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11-02浏览次数:442

1028日下午,我院20级硕士研究生于纪忠楼Y610教室开展7003全讯白菜网第95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的分享者是郭锐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首先,郭锐同学对《逃避自由》的作者弗洛姆和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她提到:弗洛姆是美籍德国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主要心理学观点是人的行为不仅仅是由本能决定的,相反人产生某种冲动、做出某种行为,都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影响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代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类似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在其他时代可能是不明显的。正是考虑到人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弗罗姆就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现象产生了困惑,那就是纳粹为什么上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普通德国人支持希特勒政府呢?这就是他写作《逃避自由》这本书的初衷:试图通过分析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来分析人们逃避自由屈服于权威的原因。 

接着,郭锐同学从三个方面对本书进行了介绍。一是什么是自由;二是人为什么要逃避自由;三是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一部分:什么是自由。简单来说就是人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创造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弗洛姆认为,一个人在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没有自由的,他把这个时期人与父母和家庭的联系称为始发纽带,这种始发纽带一方面意味着人缺乏个体性,没有独立人格,但另一方面也给人带来安全感。当一个人开始长大,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愿望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这个过程就是弗洛姆在书中所说的个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人从始发纽带中脱离的过程,一个逐渐走向自由的过程。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不仅仅是个体成长过程的问题,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大众社会心态。

第二部分:如何逃避自由。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姆提出了三种逃避自由的方式。第一种是极权主义,即把自己和他人捆绑在一起,成为权威体系的一员。第二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是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第三种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机械趋同,舍己的自我适应性,即趋向于同一种行为方式。

第三部分: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弗洛姆认为自由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恶性循环,人是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的,关键是要做到自我实现。其次,弗洛姆认为自我实现就是要多尝试自发性的行为,让自己更多的从自己身上获得满足,而不需要依靠他人。在弗洛姆看来,自发性活动的一个核心是爱。一个核心是劳动。

郭锐同学展示完毕后,同学们针对弗洛姆在此本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交流讨论。高金金同学提出一个疑问: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弗洛姆的自由思想?郭锐同学解释到: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逃避自由的现状,此外他所提出的用爱与自发性劳动去追求自由的思想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但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人的心理因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弗洛姆从这个观点出发,而并没有回到这个观点当中,而是无限夸大了心理因素的作用,把人的心理因素当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是在维护现有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局部批判,这是他的局限性。司璇就弗洛姆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有什么现实批判意义这个问题提出疑问。郭锐同学解释到:首先, 弗洛姆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机制的分析及其所提出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设想 ,对于正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克服可能出现的人的物化和异化等负面效应,防止异化的人格和不健全性格结构的形成。其次, 它通过揭露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精神疾病 , 为现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途径和设想 。 中国的现代化, 首先必须是人的现代化 ,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启蒙的引导下, 逐步由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转变, 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人的思维方式。最后,弗洛姆为我们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即运用社会历史和人物传记进行历史和心理学研究,这实际上就是现在出现的一门新学科——心理历史学。

供稿:李丛璇;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