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下午,20级的同学们在四牌楼校区中山院609教室,开展了7003全讯白菜网第93期湖思读书会活动。本期的分享者是李雨婷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首先,李雨婷同学对作者费孝通及书目进行了简要介绍。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费孝通自言,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接着李雨婷同学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全书十四篇文章根据内在逻辑可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总论”、“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乡土中的政治运作”、“乡村变迁”。
第一部分“总论”先是从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切入,确立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根本特质,继而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通过“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乡土本色”。
第二部分“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费孝通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同时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的原因。
第三部分“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针对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的模式,费孝通提出了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相对的“差序格局”概念;继而在“差序格局”的前提下,进一步区别了“家”与“家族”的概念,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通过阐述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四部分“乡土中的政治运作”,费孝通指出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并说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社会继替中的“长老权力”。
第五部分“乡村变迁”,费孝通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同时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名”与“实”的分离,进而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介绍完书目之后,李雨婷同学分享了自己的读后心得:费孝通先生虽然描绘的是几十年前的中国乡土社会,但是仍与现在的农村社会有一些共通之处。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我们不仅能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有所了解,也能看到中国人性格的缩影,而且对了解当今农村现状、推动乡村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
在提问环节中,吴晓同学关于“中国男女感情偏于矜持的说法”提出疑问,李雨婷同学解释道:“之前我们说到在差序格局影响下而组合成的‘小家族’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不仅包括生育的功能,还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在这里,它的主轴是纵向的,父子是主轴,夫妻是配轴,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是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默契。根据书中的说法,乡土社会的夫妻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夫妇间合作顺利,个人按照应做的事各做各的,而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基本都是同性或同龄的人,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所以,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男女情感上的矜持和保留,是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养成的性格。”
李丛璇同学就“熟人社会”部分提出“外乡人在熟人社会承担何种角色”的问题,李雨婷同学回答道:“之前我们也提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血缘关系是其基础,而由于空间有限,人口繁殖会使得人被迫离开老家,但那些离开老家漂泊到别的地方的人并不是开辟新村落,而只是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他们就是所谓的外乡人。在乡土社会中,这些插进来的人常常被称为‘客边’、‘外村人’,他们想融入当地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如此,他们‘陌生人’的身份特性也为他们找到了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商业媒介。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熟人之间的交易总是以人情维持,而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时候,外乡人就能发挥作用了。他们可以在村子里开店,发展商业,因为村子里的人可以对他谈价钱,不必讲人情。”
通过此次读书会,大家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和中国人性格的缩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学们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收获良多。
供稿:沙木西亚·艾克拜;指导老师:陈良斌;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