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四期: 牟宗三的生命哲学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6-10浏览次数:849

由7003全讯白菜网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四期“牟宗三的生命哲学”于20206419:00-210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家和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7003全讯白菜网陆永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蔡家和教授谈到本次讲座主要从牟宗三先生的《生命的学问》与《五十自述》两部著作来谈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蔡家和老师首先指出,牟宗三先生《生命的学问》一书,内容繁杂,但此书的收集与编排,有一主轴贯穿其中,即为了点醒人的真实生命,此生命是安身立命之事。虽然中国的道、释二家,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存在主义的发展,大致都符合牟先生所定义的“生命的学问”,但仍有不足。面对西风东渐,在时代的感受性上,牟先生也提出儒家文化尚有许多努力的空间,例如,在民主、科学、学统、政统等等面向都亟待开出新局。因此,牟先生一方面视儒学为民族立国之基础,另一方面也思考着补阙之道。牟先生曾经历过战乱之生离死别与社会、思潮之种种变动,这也是其实存、真实生命的体会之源。

其次,蔡家和教授介绍了牟宗三先生从西方主流进到生命学问的过程。牟先生所欣赏的西方传统学者与学说,如康德、黑格尔、存在主义与基督教等,这些学者和学说皆近于生命存在之路数。康德论尽知识,肯定了实践理性之优位,对生命本身还是以理智的方式解析,认为人不具备智的直觉。齐克果更进康德一步,认为直下就是存在本身的体证,存在先于本质,直下就是生命。“平铺式、理论、外延、知识”的定义方式,是西哲的品格。而中国哲学是生命的、纵贯的。中国哲学的生命本身所表现出的语言,是指点语、警醒语,它不只是知识概念,同时也是实践性的。牟先生十分肯定其师熊十力的直下谈生命。

再次,蔡家和教授讲述了牟宗三先生认为基督教主体性不足的问题。牟宗三先生肯定基督教作为一个生命学问之直下承担的特点,但认为基督教不能开主体之源,只信仰、祈祷外在的上帝,而不是回到自身的力量,此自身的力量在于心性之学。牟先生虽认定人有信仰自由,但不建议中国人以基督教为宗,宗教虽能普世,但也有特殊性一面。儒家也可以为宗教,只是此教的定义不完全同于西方宗教。儒家朱子学视此性善即天理,既内在于人性,又有天理的超越普遍性。佛教和基督教都有超越的关怀,但若以此批评儒家超越性不足,则是有误的,因为儒家的“天人合一”之说,自然有其超越性。

紧接着,蔡家和教授谈到了牟宗三先生笔下佛教的不足。牟先生认为佛学“证如不证悲”,认为佛教只证空,而开不出悲心,悲的根源找不到,因为悲心要靠良知实体的自觉,而佛教谈因缘所生法,悲心亦是空,不是本有实体。牟宗三先生其实不贬低佛教,只是认为佛教比不上儒家。虽然佛家直指生命,有着真切的生命体验,但佛教的原始精神仍以断舍离为主。相对宋明理学足以开出政治之道,佛教则显得积极性不足。

随后,蔡家和教授讲述了牟先生关于儒家与道家的论述。牟先生对道家谈论得较少,曾在谈到《齐物论》时将其视为负面生命最深切的感叹,视为出于生命之可怜性、有限性的感叹与无奈。比较而言,牟先生对儒家学问谈得多,称赞之处也多。儒家能开出心性主体,既超越又内在于心性学,是较圆满的。中国主流以儒家立国,有先秦儒、汉儒、宋明儒、清儒,到当代新儒学,其中牟先生最欣赏的是孔孟及宋明儒。在牟先生看来,宋明理学是生命的学问。

接下来,蔡家和老师介绍了牟宗三先生关于中国学问不足的论述。由上可知,牟先生是以儒家的孔孟及宋明儒学,作为其生命学问的最后归宿。牟先生常以《易传》精神来形容中国学问,即所谓“圆神”,但同时“方智”的层面却没有彰显,这也是中国文化不足之处。为弥补这一不足,牟先生提出一方面要开出民主科学,另一方面则要下开学统,要开出“方智”的学问。最后,蔡家和教授总结了牟宗三先生的生命哲学并加以深化。

在提问交流环节,蔡家和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从对慎独问题的理解,到造成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原因,再到生命哲学如何指向自身等问题,蔡家和老师一一做出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线上讲座拓宽了视野,令他们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蔡家和,台湾中央大学哲研所博士毕业,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鹅湖月刊》社社长、常务编委,《哲学与文化》专题主编等等。主要研究方向:四书学与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王龙溪哲学、程朱学,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思想之研究;还有韩国儒学。主要的著作有《罗整庵哲学思想研究》、《王船山读孟子大全说研究》、《源头活水—理学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研究》、《盈天地皆心也黄宗羲内圣学之研究》(审查编辑中),并有期刊、专书论文、会议论文近百篇,包括有宋明儒者、清初儒者、韩国儒学等文章。

供稿:卢婉宁、汤敏;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