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7003全讯白菜网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十期:“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当代意义”于2020年5月22日19:00-21: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山大学哲学系杨海文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由7003全讯白菜网陆永胜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杨海文教授交代了本次讲座的两个立足点:第一,杨教授是基于个人思想经验来概括孟子的思想要旨的;第二,本次讲座会将孟子的思想要旨与现代生活密切关联起来。杨教授以三个价值观为切入点,以结论的方式对孟子思想要旨进行了概括:个人心态的审美化、社会世态的道德化、自然生态自然化。这三个价值观与孟子的思想要旨密切关联:社会对心态有审美化的要求,孟子讲性善、养心,二者关联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做到无欲则刚;对世态有道德化的要求,孟子讲五伦、礼制,二者关联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孝敬父母;对生态有自然化要求,孟子讲爱物、无事,二者关联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万物生长。杨教授从个体思想经验出发认为,无欲则刚、孝敬父母、万物生长皆为回归本位的要求,只有立足于本质、身体力行,才能让久远的孟子思想与现实真切相联。
一、“读经”还是读经典?
杨教授认为,过去是经学时代,知识分子要读经,但现在是后经学时代,我们应要读经典。只有以读经典的方式研究经学和儒学,才能实存、保有哲学之为哲学的自性。读经典,既为了做大事,更是为了做小事、把事情做好。读《孟子》,是回到中国人精神的故乡。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国学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洪水猛兽。杨教授指出,我们要读的是有深度的大众国学、有趣味的青春国学、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二、性善与养心:心态审美化
孟子以性善言性善。在孟子之前,已经有很多思想家谈论过人性问题,但把心灵当成本体看待是从孟子开始的,人性与心灵的关系是孟子哲学中很重要的问题,基于此人们认为孟子确立了性善论。同时,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包括性本善和性向善两方面内容,认为只有解决性本善的本体问题,道德实践才能超越客观,只有解决性向善的过程问题,道德实践才能解决内在逻辑问题。他认为性善让人快乐,只有将内在道德与外在形体的保养相结合,才能实现形色永葆青春。
对于人们为什么会做出不善良行为的讨论,涉及到孟子对于心灵与欲望二者的定位,他认为寡欲、无欲是心态审美化的必由之路,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种价值观念,把善看作每个人都有的最基本的存在来看待。
三、五伦与平治:世态道德化
杨教授指出,世态如何保持道德化是孔、孟两位大思想家常思考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国家必须是按庶——富——教的顺序依次展开,即首先要人丁兴旺,然后要丰衣足食,最后要温文尔雅,其中温文尔雅是指人与人交往要实现道德化;但在《孟子》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孟子认为五伦社会中每个人要做到内圣而外王,但平治天下不是一般人的所作所为,因此设定了“在其位,谋其政”的准则。
在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杨教授认为孟子告诫我们要孝敬父母,并以舜和曾子为例讲述了孝道的楷模,指出孝敬父母、友爱亲人,其实就是在参与政治、平治天下。
四、爱物与无事:生态自然化
杨教授认为生态问题是大问题,并对孟子关于生态的思想展开论述。首先,孟子极重视“仁民爱物”“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并区分了三个关系:对待亲人要亲爱,对待百姓要仁爱,对待万物要爱惜,三者是依次递进的。其次,孟子以大禹治水为例说明爱物要做到无为而治,爱物也不要揠苗助长。杨教授通过濠梁之辩的例子提出顺其自然,与万物为友的观点。最后,杨教授通过阐述人机之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立足于既定自然的层次,而且还要面对机器人这一因素,因为它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根本性的冲突,杨教授认为,越是在这种背景下,就越应该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 五、“不忘初心”典出《孟子》
杨海文教授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今天已经成为弘扬正能量、坚守理想的热词,虽然佛教中常讲“初心”,也有很多人认为它出自佛典,但是至今无人拿出确切的文献依据。杨教授认为很多成语来源于某本典籍,虽然与原文有一定的差别,但我们可以从成语的特定形成方式对其进行解读。“不忘初心”其实就来自于《孟子》260章的第二章中的“不忘其初”的表达,“不忘其初”的“初”在《孟子》里就是“心”,我们今天所讲的良心、本心也来自《孟子》。杨教授在最后总结道,本次讲座是以大视角的方式讲述孟子的思想要旨及其意义的。
在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发问,杨海文教授与7003全讯白菜网的师生们进行了线上交流互动,解答了若干专业性和现实性较强的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令他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里仁书院院长,兼任中国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常任理事、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曾子研究会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侧重孟子思想及孟学史研究,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浩然正气——孟子》《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孟子)七篇解读・滕文公篇》等,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唐孟子思想解释史研究》。
供稿:费晓宇、田怡;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