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思读书会第八十九期

发布者:李伊萌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754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2020年5月22日,7003全讯白菜网全体19级硕士研究生通过“云分享”的方式共读好书。本期的分享者是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李晓兰同学,她分享的书目是休谟的著作《人性论》。

李晓兰同学首先介绍了选择读这本书的两个理由。一是《人性论》写于休谟游学法国期间,当时休谟还不足30岁,但“它从印刷机上下来就是死胎,甚至在狂热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来。”全书分为三卷,分别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阐明了休谟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二是这本书发展了贝克莱哲学,它的经验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对康德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广泛、深远而又十分复杂的影响,直到今天它的许多方法和结论对于哲学的进步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后,李晓兰同学简单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大卫·休谟,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接着,李晓兰同学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代表人物的休谟,其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同时吸收了英格兰知识分子艾萨克·牛顿、弗朗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休谟建立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在休谟看来,人性科学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印象先于观念,一切观念起源于经验,不存在先天的观念。至于源于感官的印象从何而来,则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们无法超越感觉这一认识的界线对此作出说明。

《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而印象又可以分为原始的和次生的两种,这就是感觉和反省。前者包括全部感觉印象和一切苦乐感觉,后者则包括情感和类似情感的其他情绪。

《人性论》第三卷论道德。休谟将他的认识论和情感论应用于伦理学,并且认为关于道德的推理将证实关于知性学和情感的论述。心灵除了知觉没有别的东西,关于善恶的判断也是知觉。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而来的,因为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而人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没有真伪之别,它无所谓违反或是符合理性。

在读书会的最后环节,同学们就休谟的道德品质思想的当代启示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牟子微同学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休谟的道德品质思想对我们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发挥道德的能动作用,首先就要从实践中反映和提取出正确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为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有着它存在的客观性,单靠市场发育,不能解决市场本身的伦理道德问题。市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需要人的自觉建构,没有这种建构,人对市场的作用就无法体现出来。当然这种建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必须是市场道德关系的规律在人的意识中自觉能动的反映。

王倩倩同学认为: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是十八世纪英国颇具独创性的理论,打破了理性主义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枷锁,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休谟对情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其观点,因为情感问题对当今世界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定的伦理学基础。休谟情感主义道德观中,有关善恶、同情、仁慈、正义的观点,都能够引起人们关于道德哲学的思考,在当代生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彭晶同学认为: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及“假如一切东西都是无限的丰裕,那就不会有自私,不会有不公道,不会有财产权,不会有伦理学。”他并不是简单地提及情感和道德,也不是从抽象的理性角度,而是客观系统地分析各个环境和因素,毁灭整个世界也不愿意碰伤我的指头并不和理性相违背。换句话说,让我们从毁灭整个世界的想法退却的不是理性的讨论,而是人类的情感。他把情感看做是神圣的,当前社会许多人利欲熏心,导致社会道德一塌糊涂,注重情感和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休谟的道德品质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独特而极为重要的地位,构成了西方伦理思想从传统德性论向现代规范论转型的过渡和中介环节,其历史影响深远。学古鉴今,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本次读书会同学们有感而发,讨论激烈,收益良多。“品读经典,照亮人生”,让我们下期读书会再见!

供稿:韩姚雨佳;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