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18:30-20:30,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先生应邀为东南大学研究生学子主讲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问题”的精彩讲座,同学们互动踊跃,收获满满。本次讲座是由东南大学党委研工部主办,东南大学研究生会承办的“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由7003全讯白菜网研究生会协办,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举行,7003全讯白菜网学生会主席李淼主持。
董平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即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诸说;中国文化何以“纠缠”人性问题;性善说的三种形态;“先验真实”与“经验事实”。
讲座伊始,董平教授从人性问题讨论的历史悠久性谈起,对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诸说进行了梳理。第一,告子之“性无所谓善恶”说。告子以水喻和杞柳之喻说明人性善恶在于经验引导;第二,孟子之“性善”说。孟子对告子的水喻提出质疑,同时认为杞柳之喻是不恰当的,认为人性本身是善的,它是人所固有的、本初的东西,不是后天习得的;第三,荀子之“性恶”说。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善只不过是先天本性的矫正和转化;第四,汉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这种对人性进行笼统的讨论是不恰当的;第五,扬雄的“性善恶混”说。杨雄认为对同一个人的人性来讲,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第六,张载的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张载认为以天命之性统摄气质之性。董教授认为其学说其实是性善说和性恶说的整合;第七,王阳明的“性无善无恶”说。王阳明认为人性就本身存在的状态而言超越善恶,是善恶的“规矩”。由于现代人有“人生来是一张白纸”的说法,董教授认为现代人关于人性的讨论可能更偏向告子的观点。同时,关于人性是否一个“安梯诺米”即二律背反的问题,董教授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完整的研究康德第一人的王国维利用康德学说解释人性论,认为人性问题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而王国维先生的“超绝一元论”也类似扬雄、告子等人的观点,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混杂,恰好避免了二律背反问题。
接下来,关于中国文化何以“纠缠”人性问题,董教授做了如下讲解:人性问题的实质,是要界定人与自然世界、一切万物的基本边界,人作为伦理的(道德的)存在,被确认为人与自然世界的本质分野,成为关于人的存在的普遍共识,从而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进而实现人为自己立法;人有两种能力,一种是为自然立法,即为自然界命名,另一种是为自己立法,但立法的根据不是人为的,必须为宇宙本身的实在,即中国人所说的天道,以礼的形式立法,基于人文世界的活动,实现人道和天道的统一,最终体现为人文世界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了人本身的价值理想,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本质上体现了人的自由精神。
随后,董平教授讨论了性善说的三种形态:第一,孟子的性本善说,认为性本善是以“四端”的形式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先天存在的。关于恶是如何可能的,孟子回答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耳目之官是小体,耳目只能给人以外物的感觉,它被物所蔽而无法认识到人的内在本质,“心之官则思”,心之官是大体,只有“心”才能“思物”,体悟认识,以之来认识到人,因此从其大体者做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第二,张载的“天命”“气质”之两分说,将荀子的“性恶论”说成“气质之性”,孟子的“性善论”说成“天命之性”,但“气质之性”对于“天命之性”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第三,王阳明的“无善无恶”说,认为人性即中,实际上是性善说,因为善恶事实上只能是经验的价值世界当中才得以呈现出来的相对价值,不是绝对的,但王阳明认为天赋人性本身就是绝对的,否则不能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因此良知就是大中至正,超越了是非善恶,当进入到相对世界时,对经验世界本身的一切是非善恶都能做出合适的判断,良知即中正,中正本身才恰到好处。
最后,董平教授对于“先验真实”与“经验事实”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关于人性是“预设”还是“呈现”,董教授从预设作为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出发,认为人性问题首先是预设,但不代表人性是空无。人性是“主本”,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建立”是在人性“呈现”的主体活动中展开的。预设是将人本身的存在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确认为一种“先验真实”,这本身也是一种预设,有了这种预设才能为人的经验生存找到根据。总体上说,将“先验真实”转化为“经验事实”,就是人的使命。董教授认为在当下谈论人性问题并不是空谈玄妙的理论,而是移风易俗、实现天下和平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我们当下对人生的思考提供了借鉴。
最后,董教授与东南大学的学生们进行了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提问,董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关于人性恶是如何形成以及关于人性的理解等相关的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令他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董平(1959-),浙江衢州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曾在印度浦那大学高级梵文研究中心进修印度哲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比利时根特大学中文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宗教学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地从事访问研究。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中国佛学及浙东学派、王阳明哲学等。2010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与“传奇王阳明”,2012年在教育部首批网络视频公开课主讲“王阳明心学”。出版著作10余部,古籍整理多部。
供稿:田怡、费晓宇;审稿:翁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