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7003全讯白菜网主办的“云中漫道”学术讲堂第四期“从西方人眼中寻找中国的文化自信-从伯兰特·罗素《中国问题》谈起”于2020年4月17日上午9:30,依托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方式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讲老师为袁利宏老师。袁利宏老师主要从事世界历史研究。本次讲座由7003全讯白菜网研究生会主席李淼主持。
袁利宏老师的本次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即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及其与西方(西方人的)相关性、伯兰特·罗素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罗素访华的历史情境及其中国观的形成、罗素指出的“中国问题”与我们的文化自信。
首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谈文化自信要了解西方或西方人的视角?这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西方、西方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在近代西方人入侵中国以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一致是非常自信的,到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时期,清朝统治者对中国文化的达到了过度自信,或者或说自负的状态。但19世纪中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人坚船利炮的打击和碾压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消减,有些人甚至完全丧失了文化自信。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中总是处于一种自卑的状态,到近些年来,“文化自信”被上升到国家建设层面,针对的依然是我们在西方人面前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所以谈文化自信,我们有必要观照西方人的中国观,了解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
当然,谈这个问题又牵涉出“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界定中国文化”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不乏学人、政要(中国本土及海外人士)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需要申明的是,一般西方人所讲的文化“culture”,是几乎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范畴,在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常常发现,他们把自己和异域或异质族群的诸多不同都归结为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当对此表示惊诧、冲击时会用cultural shock来指代。他们所指的文化可以包含制度、文教、科技、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甚至国民的性格特点。不管我们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多么屈辱的经历,但我们的文化在西方人面前依然有值得自信的地方,我们中华文化从古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以独特的历史延续性与强大的兼容并包性为特点。勃兰特·罗素在其《中国问题》一书中也曾对比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以及其他文明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选择解读罗素的《中国问题》有助于我们从西方人的视角中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罗素的人都知道,罗素是20世纪西方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记录中,罗素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作家之一,《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将罗素定位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奠基者,让一代又一代读者从其写作中受益,他的著书中充满睿智,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1950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为其颁奖的理由则是罗素的写作范围广,且意义非凡,其作品捍卫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自由的思想。罗素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祖父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推动者,父母思想在同代人中一直比较前卫,请了自主主义者密尔为其当教父。因父母早亡,罗素在其祖母的监护下长大,在严格的清教戒律下,罗素在广泛涉猎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在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后,罗素很快在英国学界崭露头角,继而到欧洲大陆国家访学。但从30几岁起,罗素试图投身政治的努力一直不尽人意。在一战时期,罗素因反对战争,主张和平,曾受到罚款和拘禁。罗素在1920年访华,如果深究其历史背景,也离不开战争激发罗素批判反思西方文明的事实。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多方面刷新了人类战争史的记录,在某种程度上,这场战争是全球性,交战双方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坦克、潜艇、化学赌气等用于残杀对手,造成大量死伤,甚至助推了一场导致2000万人死亡的大流感的蔓延。罗素虽没有参战,但也算亲历了战争,战后英国经济的萧条,社会的颓败让他感到压抑窒息,他对西方所谓的文明感到失望,在努力思考着西方文明的出路。于是他在1920年访问了苏维埃俄国,继而在冬季来到中国,希望从东方找到可以拯救西方文化的有利元素。当然罗素访华与当时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因素密切相关。当时已有先进的知识分子如张崧年等人译介罗素的著述,梁启超、蔡元培、郭秉文等人希望全面引入西方思想,于是委托傅同邀请罗素来华。1920年秋,罗素到达上海时,有七个团体联合对其表示欢迎,其中有江苏教育委员会。罗素在上海、南京、北京、长沙等多地讲学,在1921年讲学结束后,回国写成《中国问题》一书。
《中国问题》一书有十五章,概述中国历史,比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及现代中国形成的脉络,系统地描述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和以及摆脱问题的一些思考。在罗素看来,中国是一种文明而非一个政治共同体,他坦言,中国即使不影响到外部其他国家,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过渡,其本身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显著意义。在未来两个世纪中,英国,美国如果亚洲国家一样,必须对中国问题有睿智的理解。罗素认为,判断一个社会优劣的标准不应只看该社会内部的善与恶,还应看该社会在激发其他社会的善恶时发挥的作用。西方国家的繁荣建立在对其他国家殖民压迫和剥削基础上,但中国不是,从这一点上讲,中国并不比西方差。中国在艺术、文学等层面的成就是优于西方的,中国人热爱和平,谦恭有礼,温文尔雅,是世界上最有耐力的民族之一,西方人只思考几十年的事情,中国人思考几百年的事。中国唯一落后于西方的是现代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中国的确存在腐败和无政府状态,但这些问题远没有西方文化中那种崇尚物质、一味追求进步的机械主义有害。中国最紧要的问题,中国需要建立政治独立和文化独立。解决这一大问题,需要在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下,建立有秩序的政府、在中国控制下的工业体系,并普及教育。
罗素访华后的一百年间,尽管中国历史的发展依然曲折不断,但到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讲,中国完全是一个独自自主的国家,在工业化方面,中国如今是设计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阵地之一,中国不仅普及了初等和中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也正在成为大众教育。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文化上不够自信,这与几百年来西方建立文化霸权,至今仍要维护其文化霸权的国际大背景不无关系,但与我们中国人过去缺少文化自觉也有关系。如何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现实中,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本着文明互鉴的原则,有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我们的文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坚持主体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强大的包容性。
最后,在提问交流环节,袁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互动。同学们积极发问,从中国人不自信现状以及文化自信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出发,袁老师一一作出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讲座拓宽了学术视野,收获颇丰。
供稿:彭晶;图:李翔;指导教师:袁利宏;审稿:翁寒冰